Outside Travel

《狂舞派3》——不得已的殘忍真相

上星期看了《狂舞派3》,本來想立刻寫下觀後感,不過久久未能下筆,因為感受十分複雜。我喜愛這部電影,但同時又不想這樣想,因為電影實在真實得太殘忍了。

電影的內容很切合香港常態,市區重建、活化建築,住在這裡的人都不會感到陌生。官方機構找代言人宣傳這「優化」項目,配合街舞主題,「打造」新社區形象。代言人心知背後計劃只為推銷地產項目,暗自盤算,如何利用資源及機會反客為主表達自己理念。如意算盤當然沒有打響,計劃沒想像中順利,不但弄巧反拙,更打擊眾人本身信念,使大家陷入進退失據的泥沼。

我覺得電影最真實的地方,就是角色們在這轉折中的心態描寫。現實不是非黑即白,電影亦然,做了一個看似錯的決定,如何撥亂反正?反過來說,沒做這個決定,或許只是明哲保身,但實際能否改變得了結果?其實答案很明顯。在我看來,地產霸權都不是重點,把這理念引伸開來,在現實中面對威權的時候,究竟投入制度中爭取有用,還是堅持站在對立面更有效?電影也描述了投入制度的後果,那些網絡欺凌、大眾咒罵唾棄的場面,跟現實中也沒兩像。看在眼內,心中也不禁戚戚然。

或許導演這次想表達的訊息很多,所以電影篇幅較長,要兼顧的人物也比上次多。雖然有些人物的描繪看來不夠細緻,但每個性格也很不同,彷彿象徵了社會上的不同人物。投機取巧的人、迷失自我的人、逃離桎梏的人、默默承受的人、覺醒反抗的人,每個都有自己的難處及考慮,也有其值得同情及批評的地方。世事往往就是如此,隔岸觀火很輕易,但身處其中時,每人都有自己的困難,活得光明磊落實在不是我們以為的簡單,付出代價是少不免。

或許是我對這個題材敏感,總覺得導演黃修平在這部作品的處理上,比起他的前作《狂舞派》及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都灰暗得多,特別是結尾的處理,跟《哪》可謂截然不同。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,總是聯想起Ken Loach近年的寫實風格作品,尤其是那些社會下層角色,受到壓逼時喘不過氣的場面,更叫我似曾相識。那是一類讓人看得抑鬱的電影。不知道導演表達手法的轉變是不是受到時局影響,但出奇的是,電影早在2018年已拍竣,現在看來更似是一則預言。可是,現實已經夠殘忍了,怎忍心電影也要如此作結呢?